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圖片來源:http://facweb.cs.depaul.edu/sgrais/orange.htm

首先,我不會在提提到關於一部禁片的部份談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或許,還是會有一點點,但是儘量把這部份的比重減少。

我並沒有讀過原著小說,但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在大學時代,幾個喜歡看電影的同學向學校借教室,借設備,用老師用來上課用的投影屏幕來看這部同學的珍藏影片。並不需要租借場地的費用,借用設備也只需要登記用途,並不需要收費。每周,我們會找一天看一部同學帶來不同的電影,或是認為自己最近找到什麼有趣或是不錯的影片,甚至覺得看不懂也無所謂,只要有人附議,我們就會看。人數不到10個,多半來自不同科系,由於通識科目認識的同好。真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時光。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現在所存有的印象只是非常詭譎的音樂及畫面,因為只有看過一遍,而且當時的網路資訊並不如現在發達,所以資訊也很有限。真的有點像是在走馬看花,看過,可是模糊得很。只是由於很早便聽聞這部有名的作品,也就這麼看過去而已。真是對不起當時的同學。

最近,又好好地看了一次。

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再回頭去找資料時,Stanley Kubrick的電影似乎還是把它跟Anthony Burgess原著小說分開來看待比較好。或許,絕大多數以小說改編的電影,最好都抱持著這樣的心態比較恰當。既不傷害電影本身,也不傷害原著小說。畢竟,兩者就是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敘述故事,既然改編過,不同也是在所難免。

回顧一下電影本身,如果是1971年的背景,算起來是一部37年以前的電影。一部電影被注視了37年,正邁入38年,確實是蠻人驚人的。那種注視又偏偏不是像《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那種注視法,而是,因為電影當年上映時被剪片,甚至不得不下檔的各種風波,只要存有一點好奇心的人,都還是會繼續注視著。

對於一個聰明、漂亮、年輕的男孩子來說,學校或許真的是一個太過於無聊的地方,可能也太過於容易令一個這樣的男孩子顯得孤傲而難以親近。他的行徑如同完全的瘋狂,擅於利用自我的優勢,在性與暴力當中獲得快感的同時,也試圖摧毀這樣的自己。

一連串的旁白,似乎只是在敘事,是炫耀,是痛苦地呻吟。他像孔雀一樣引人注視跳躍地唱著Singin' in the Rain,卻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獨自聽著BeethovenSymphony No. 9。他從暴力與性當中找尋快感,卻感受不到他的快樂。很難從Alex這個角色身上找出黑白分明的界線,善與惡是同時存在的。如同他的外表漂亮,而行逕看起來壞透了。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自由意志」來解釋這樣善惡並存的個體?因為,沒有一個人不是內在同時善惡並存著。

最後,Alex不再對暴力與性感到作嘔時,在宣告著:惡魔朋友回來了!

以我自己的感知來看,想的是,這個孩子太過於聰明,太過於懂得擅用自己的優勢,他選擇回到社會裡,和他那些以前的舊識一樣,成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走絕大多數人會走的路,卻永遠無法平凡。他只是在做屬於自己的選擇而已。有些事,是與生俱來的,他無法選擇,有些是他可以選擇的。他似乎比其他人更明白這個世界的運作機制,特別是在經過監獄及特殊的治療過程之後,他比其他人瞭解怎麼去擁有更多操控權。

電影中,也可以看到許多以現在而言,非常視覺系的人、事、物。雖然,台灣人常常習慣看字幕,而把畫面的部份忽略了些,這種說法時有所聞。而Stanley Kubrick卻讓這部電影的畫面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很容易忽略它的對白。艷麗的色彩,人體的放大的擺飾,華服濃妝,音樂及畫面的衝突,Beethoven那怒氣般的大特寫……在在都使人難以把目光專注在字幕上。這點,倒真的不是很多導演能夠辦得到的。

  • 延伸閱讀:【電影】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