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08

星ひとつの夜-談職場

職場Rule #1:千萬不要相信你的老闆這篇文章的回響不小,相信許多人讀過之後,只能心有所感,還是不太能直接大方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最近朋友老勸我改個名,好像一切的不順心都是因為中文名字造成的。因為大學時代有老師對這方面非常有興趣,時常會在課堂上聽他說起關於姓名學的事,煞有介事般地說明著。只是,光是姓名學(至今,我仍不太確定這門學問稱不稱得上學問?),就有許多門派的說法,依照各門各派的不同,說不定這次被說大凶,下次又變成大吉他說不定。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

離開一般性的職場已經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確實也想過以興趣的方式打工。但後來由於一些原因,而沒有去打工。

由於如此,許多人問我收入的問題。這點,常常令我感到困擾。一般社交性的對話,除非雙方同意並確認各自的立場,否則,還是最好避談:收入、宗教、政治。這些都是屬於比較私人性的問題,常常覺得沒有回應的必要。有一段時間,我也習慣不回應,把這樣的想法傳達出去,但是,履遭其他人的誤會。被認為是高傲的、不懂人情事故的人,已經是家常便飯。

學生時期,同學曾經不斷勸我,還是照著一般的模式走比較好。當然,路是有所謂好走的路,與不是很好走的路。只是,單純只是為了方便而走好走的路,說不定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也說不定。今天問我收入,明天是不是要問我的政治立場?如果與對方不同,還是有可能造成另一個麻煩。所以,除非對方自己願意表示,否則我自己也不太會問這樣的問題。(某些特定的情況會除外)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2007年5月的日本電視劇特別篇-《星ひとつの夜


圖片來源:日本富士電視
岩崎大樹(玉木 宏飾)是一個被設定為26歲的年輕人,野々山廣治(渡辺 謙飾)則是一位服刑11年之後假釋中的50初頭的男子,這個故事是在描述這兩個人的相處。被我戲稱為「90億元與9元的忘年之交」。

岩崎一直無法和一般人正常社交,可是卻和一位在表演廳打掃的清潔人員野々山先生由於一個拾金不昧的際會,成為忘年之交。對於野々山先生而言,一個年輕人對10萬元毫不在意,讓他直覺性地以為岩崎只是一個有錢的小孩。沒想到,這卻是個天大的誤解。

岩崎並不是出身於什麼顯赫的背景,只是一般平民的小孩,由於大學時以自己打工的薪水投資股票,所以賺進許多錢。因為非常專精於這方面,也非常投入,以致於年輕很輕已經擁有約90億的財產。而岩崎的母親卻堅決認為這不是一種正確的獲利方式,與兒子相處得非常不好。另一個岩崎遇到的問題是,他還太年輕,無法分辨誰是因為金錢的關係而接近他,曾經吃過朋友的虧,而對人性感到不安,所以和喜歡的女性交往時,也無法好好地說明自己為何住在豪宅裡?工作是什麼?選擇欺騙。

野々山先生則是因為殺人案而入獄,假釋後,遇到非常好的夫婦作為固定的觀護人(與台灣的觀護人不太相同)。身為觀護人的夫婦鼓勵野々山先生和外界打交道,回到社會裡,即使是年輕人也很好。讓野々山對於岩崎的示好,慢慢接受了。然而,一開始還是無法說出口自己曾是受刑人,目前正在假釋中的情況。更無法解釋,為什麼看起來氣質良好的野々山,在表演廳裡擔任清潔工的工作,談吐之間,又顯露出他與其他清潔人員的不同。

原來,野々山曾是企業裡的主管,因為涉入婚外情對象被殺害,而入獄。受過良好教育,但由於在獄中服刑11年,已經不太與其他人打交道。假釋之前,早已知道外界人事全非,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場域,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選擇清潔工的工作維持生計。

兩個人互相坦白之後,會是怎麼樣呢?

他們選擇相信對方。

野々山認為,不只是領薪水才是唯一維生的方式,並不是擁有龐大的金錢就是罪惡,而是這個人的本質是什麼比較重要。相對地,岩崎同樣認為,並不是因為曾經是受刑人,所以人性裡必定存在著惡劣的本質,而是在相處過程中,慢慢發覺野々山並不會因為對方擁有90億身價而變得不一樣,仍然將他當作朋友看待而已。


這樣的故事讓我想到,曾經有一個朋友的朋友想和我交換名片的事,我並沒有名片這種東西,以前工作的時候沒有,現在也沒有。我想,故事裡的岩崎也不會有名片這種東西。這樣就表示什麼了嗎?

雖然我選擇比較自由的方式在生活,我很清楚自己不適合官場文化,也不適合去玩弄心機,收入是比一般上班族要不穩定,只要對於基本生活的慾求不高,還是沒什麼太大的困擾。但也不知道為什麼,手掌裡的事業線愈來愈長,愈來愈清楚。反倒是一直工作中的朋友,一直沒有這條線。對於手掌裡的線,心裡存在著小小的困惑,反而比生命線斷掉這件事更在意著。

朋友對於我一直無法融入職場中的官場文化認為不可思議,認為這樣會造成社交障礙,人際困難,勸我改個比較適合的名字。嗯,確實,我身邊的許多人都改過名字,有沒有具體上的幫助我並不清楚。但是,我並沒有很期望去習慣官場文化啊。嘴不只長在別人身上,我身上也有。加上,以我個人而言,雖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配合,只是職場上的陋習和人情世故之間的差異,相信許多人也不見得分得清楚,有時候,並不是你決定走正確的路,就會被同意。

記得以前有一位同事的家人因意外而過世,同事認屍之後,回到公司加班。這件事,被主管當著許多人的面前大大地讚許了一番。那個畫面,一直非常清晰地留在腦海裡,我沒有去問為什麼他要回去加班?但是,那樣的讚許,我完全無法苟同。完全沒辦法。

附帶一提,也有朋友是早上8點上班,下午4點下班,薪資近4萬,不斷地抱怨著工作太辛苦。這樣的人也是存在著的。

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圖片來源:http://facweb.cs.depaul.edu/sgrais/orange.htm

首先,我不會在提提到關於一部禁片的部份談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或許,還是會有一點點,但是儘量把這部份的比重減少。

我並沒有讀過原著小說,但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在大學時代,幾個喜歡看電影的同學向學校借教室,借設備,用老師用來上課用的投影屏幕來看這部同學的珍藏影片。並不需要租借場地的費用,借用設備也只需要登記用途,並不需要收費。每周,我們會找一天看一部同學帶來不同的電影,或是認為自己最近找到什麼有趣或是不錯的影片,甚至覺得看不懂也無所謂,只要有人附議,我們就會看。人數不到10個,多半來自不同科系,由於通識科目認識的同好。真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時光。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現在所存有的印象只是非常詭譎的音樂及畫面,因為只有看過一遍,而且當時的網路資訊並不如現在發達,所以資訊也很有限。真的有點像是在走馬看花,看過,可是模糊得很。只是由於很早便聽聞這部有名的作品,也就這麼看過去而已。真是對不起當時的同學。

最近,又好好地看了一次。

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再回頭去找資料時,Stanley Kubrick的電影似乎還是把它跟Anthony Burgess原著小說分開來看待比較好。或許,絕大多數以小說改編的電影,最好都抱持著這樣的心態比較恰當。既不傷害電影本身,也不傷害原著小說。畢竟,兩者就是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敘述故事,既然改編過,不同也是在所難免。

回顧一下電影本身,如果是1971年的背景,算起來是一部37年以前的電影。一部電影被注視了37年,正邁入38年,確實是蠻人驚人的。那種注視又偏偏不是像《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那種注視法,而是,因為電影當年上映時被剪片,甚至不得不下檔的各種風波,只要存有一點好奇心的人,都還是會繼續注視著。

對於一個聰明、漂亮、年輕的男孩子來說,學校或許真的是一個太過於無聊的地方,可能也太過於容易令一個這樣的男孩子顯得孤傲而難以親近。他的行徑如同完全的瘋狂,擅於利用自我的優勢,在性與暴力當中獲得快感的同時,也試圖摧毀這樣的自己。

一連串的旁白,似乎只是在敘事,是炫耀,是痛苦地呻吟。他像孔雀一樣引人注視跳躍地唱著Singin' in the Rain,卻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獨自聽著BeethovenSymphony No. 9。他從暴力與性當中找尋快感,卻感受不到他的快樂。很難從Alex這個角色身上找出黑白分明的界線,善與惡是同時存在的。如同他的外表漂亮,而行逕看起來壞透了。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自由意志」來解釋這樣善惡並存的個體?因為,沒有一個人不是內在同時善惡並存著。

最後,Alex不再對暴力與性感到作嘔時,在宣告著:惡魔朋友回來了!

以我自己的感知來看,想的是,這個孩子太過於聰明,太過於懂得擅用自己的優勢,他選擇回到社會裡,和他那些以前的舊識一樣,成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走絕大多數人會走的路,卻永遠無法平凡。他只是在做屬於自己的選擇而已。有些事,是與生俱來的,他無法選擇,有些是他可以選擇的。他似乎比其他人更明白這個世界的運作機制,特別是在經過監獄及特殊的治療過程之後,他比其他人瞭解怎麼去擁有更多操控權。

電影中,也可以看到許多以現在而言,非常視覺系的人、事、物。雖然,台灣人常常習慣看字幕,而把畫面的部份忽略了些,這種說法時有所聞。而Stanley Kubrick卻讓這部電影的畫面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很容易忽略它的對白。艷麗的色彩,人體的放大的擺飾,華服濃妝,音樂及畫面的衝突,Beethoven那怒氣般的大特寫……在在都使人難以把目光專注在字幕上。這點,倒真的不是很多導演能夠辦得到的。

  • 延伸閱讀:【電影】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補完
  • Thursday, January 24, 2008

    聽障合併視障的英語學習

    長久以來,對於語言算是抱著相當的興趣。還稱不上能夠全心投入,因為本人生性多變,興趣多而不精。

    2005年,找了本關於TOEIC的參考書來看,附CD,心想,反正價錢還好,複習一下沒什麼關係。經過外語系的同學的指點,原本打算在去年年初參加考試。報名了,報名費當然狠狠地被拿走了,不過由於突然有事而不能去參加考試。整個心情低落到不行,我的報名費啊……!

    類似的情況也曾經發生在考汽車駕照時。因為剛好有一段空閒,加上家人希望買車,卻沒有一個適合開車的人,後來家人就幫我找找了一家駕訓班,選了比較冷門的時段,選擇學手排車,教練就讓駕訓班的人來分配。學習的狀況還算順利,可能因為之前有一段時間沉迷於NFS(Need for Speed)上的關係,加上對於機械類的事物並不害怕,所以教練也不太管我。很快地,我已經很無聊地一個人開車逛教練場,也不太按照教練教的「重點」,還是一樣能平安過關。對於筆試模擬題就有點頭痛了。教練常常取笑我,是不是要考個12次才會過啊?

    終於報名費繳出去,確定報名,考試當天又是有事!讓我真的沒去考。害我又到駕訓班去逛了一陣子,才真正上陣。終於一戰成功。不過當天相當混亂就是了,下次有機會再談。

    回到TOEIC上,前一陣子搬家(其實已經搬超過半年),終於考慮好好整理一下房間,發現參考書,心想,這次就拿出來好好讀吧。只是,對於像我這樣的人,最好還是永遠不要抱持這樣的想法,因為我最容易因為這麼想著,然後就卡關了!

    正如大家所知,TOEIC考聽力和閱讀兩部份,至少,之前聽聞是這樣沒錯啦。我那外語系的同學讀了兩套參考書,才考了450分。一直不擅於考試的我,也沒抱什麼太大的期望。

    很用功地讀到參考書的一半左右,卡關。因為前陣子雜事多得驚人,常常被打斷,實在很累人。最近為了試試看自己能聽多少,就把參考書中附的CD拿出來聽,試試看自己能聽多少。不聽還好,一聽,只有一個念頭:救人喔!誰會這樣說話啊?!

    聽過第一張CD之後,雖然做完100題練習,大部份都是矇過去。心裡產生很大的疑問,真的大家都這麼說話嗎?以前還有所謂的「國語正音班」,我不清楚目前還有沒有?我可以理解,因為每個人所屬的地域性及背景不同,說話的腔調不同,這是非常自然的事。不過,為什麼我真的幾乎聽不懂CD中的對話呢?

    有時候看電影,只有英文字幕的時候,我還是會儘量試著看。這應該是我太喜歡看電影的關係,所以不論怎麼樣,都還是會想看,只要時間軸不是有著很大的問題,或是字幕跟對白差別太大,多半都還能順利看下去。除了日本電影,加上英文字幕時會比較辛苦之外,一般情況下還好。

    這時候,突然想到,找一下國外的新聞片段來聽聽看,這總不會錯得太離譜吧。我想。


    以上是CNN播報關於911事件的新聞。嗯,清楚啊,雖然不是百分之百都聽得懂,但還是覺得很清楚啊。


    NBC報導,也很清楚啊!

    那是哪裡出了問題?卡關了!

    再拿出電影《Stranger Than Fiction》來看,很清楚啊!


    這讓我陷入深深的困擾當中……。我確實知道,即便是電影,也有屬發音比較漂亮而清楚的演員,及說話不清不楚的演員,這種事在台灣也是存在的。台灣所謂的新生代偶像說話,沒字幕的話,我常常需要用感應力來感應究竟說了什麼?大部份的時候,感應不太出來,也只好放棄。

    還有另一個問題是,我不清楚是不是因為自己對於英國式幽默多過於美式幽默的緣故,所以,雖然喜歡看喜劇電影或是影集,除了《Mad About You》7季全部看完之外,對於美國的影集並不是特別感興趣。(附帶一提,台灣似乎沒有播完7季,原本有固定時段,後來莫名其妙改了時間,最後還是腰斬。)反而對於英國腔調有一種偏好,即使有些80年代的影集,雖然沒有字幕,聽懂的部份可能只有20%~30%(依情況不同),還是很愉快地可以看完。當然,英國電影中,還是有一些是具有地方口音相當重的影片,像是《Once》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人強調,我們需要學習的是「美語」(美式英語),而非「英語」。不過,這點其實有點奇怪。就像,只講客家話和只聽得懂客家話的人,很難跟只會說閩南語及只聽得懂閩南語的人溝通吧?和原住民之間的溝通也一樣必須透過官方語言,這個官方語言它是用來普及溝通用的,並不是要人棄母語於不用。所以,好好地,清楚地表達才有辦法使另一方進入比較理解的情況當中,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多少會有社交上的困擾吧。我曾經和來自墨西哥及捷克的先生小小談過一下話的經驗,雖然用著彼此都很辛苦的英語溝通,倒沒有造成什麼災難。只是墨西哥先生對於本人不會西班牙語,表現得有點小可惜的樣子。

    總之經歷過這些困難,處於持續性卡關之中,突然想到這篇,想著,如果,我是視障,又加上聽障,那……

    另外提一件事,曾經為了好玩學過一點點手語,其實手語在各種語言中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除了極少數的情感性字眼表達方式類似之外,大部份還是非常不同的。那麼,聽障朋友該怎麼辦呢?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小書單-東尼流的幸福栽培法

    東尼拉茲洛(Tony Lázló)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不過提到這位語言學者的太太-小栗左多里,說不定能勾起一些人的印象。也就是兩冊由小栗左多里所著的《達令是外國人》與《達令是外國人2》兩冊算是賣座不錯的繪本書,描述異國戀情與婚姻的小故事。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這兩本小品中,並沒有鉅細糜遺地說明異國戀人或是婚姻的詳細情況,可能是由於小栗左多里小姐生性非常樂觀的關係,對於東尼先生的說明多半是非常具有樂趣的。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東尼先生和一般刻板印象中的外國人有很大的不同。這有可能和東尼先生的背景有著極大的關聯,不僅本身是匈牙利與義大利混血兒,而且周遊在許多國家之間,一直到日本才算是落腳,與小栗左多里小姐入籍結婚,生活在一起。是非常輕鬆愉快的兩本小品,特別在第二部當中的後部,有許多人投書說明關於與不同國家的伴侶生活所遇到的一些趣事,令人瞠目結舌。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這本由東尼先生主筆的小品,可以令原本大家對於這位被稱為「語言學御宅族」的先生,對於「幸福」的觀點之外,同時也會發現這位東尼先生對於許多人生的態度有自己一套令人讀過之後,會稍微偏著頭想想「是不是這樣呢?」的舉動。

    我個人並不是一個對於許多事都相信的人。相反地,即使看到「嗯,這個好像說得很有道理」的時候,還是會懷疑一下,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這樣的立論來自於,如果一下子就完全接受,很快就會變得十分混亂吧。就像東尼先生在書中的「恰如其份」這篇也提到過,光是像咖啡因是有益於人,還是有害於人體,就充斥著各種不同的說法。東尼先生的做法比較傾向於分散風險,對於什麼都以平均而不過量,適度地以不同的品牌或口味,或者是食物的種類來思考。

    以我個人而言,則是對於各種論述的基礎就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每一次的試驗都有它的誤差,也可能因為在實驗過程中考量的基礎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結論。這些都是新聞裡不會明確提出來的。而每個人的時間有限,除非在專業上必須時常閱讀相關的研究報告,報告本身是否是合乎真正的科學精神?我們實在不得而知。應該也不會有人每天閱讀各種不同領域的研究報告吧。(?)如果有的話,本人真的非常敬佩。

    關於《東尼流的幸福栽培法》中,可以提出一篇許多人比較有共鳴點的一篇,就是「獨立之後再結婚吧」。
    所以我認為,男女朋友之間最好能在結婚前有幾次的小吵架。如此才能了解對方什麼時候會生氣?為了什麼會起摩擦?在這種時候彼此會有什麼樣的舉動?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與對方起衝突或忍受壓力之後,是否可以調整關係。奉勸大家如果對這些事還沒把握,就不要結婚。

    節錄自:《東尼流的幸福栽培法》中文版第77頁。

    每個人對於這樣的想法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自然也會有屬於自己幸福的栽培方法。東尼先生指的,當然也不是故意沒事找麻煩的吵架,而是試著看看對方的各種不同的面向。如果要說,當事人覺得很好,那就好了,這點也沒有什麼錯。畢竟當事人在與伴侶生活的情況,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但就一般論來說,很少有伴侶是不會吵架的。或多或少鬧鬧彆扭一定也有,總是有不開心的時候,可能是由於對方做了什麼事,或是身邊發生什麼情況而生氣。要調整回和諧的狀態,除了雙方的關係之外,應該還包含了自我調整的部份。

    東尼先生對於「結婚」這件事看待得十分慎重,並不認同結婚之後,由於外遇或是什麼樣的理由而輕言分手。書中以語言學的角度來詮釋「結」是表示兩個人繫在一起,永遠不分開。在匈牙利諺語中,又有「陶盤要配木匙」的話,也就是花時間也沒關係,總之,要找到那個適合的人。一定沒有百分之百適合的對象,陶盤跟木匙原本就是不同地方生產出來的,即使如此,也會有「嗯,這樣剛剛好」的那種組合。東尼先生苦勸大家,還是要冷靜好好地想想比較恰當。

    這樣的小書,對於精神還不是很容易集中,想要轉換心情時來看,是很不錯的選擇。同樣也有小栗左多里的插畫,與碎碎念的部份,還附有你是否屬於「東尼流」的有趣評分表。


    註1:以上圖片均取自時報悅讀網
    註2:關於東尼拉茲洛(Tony Lázló)小栗左多里的連結,是連至他們各自的網頁中,發文時無法開啟,但網址的部份並沒有寫錯。請見諒。
    註3:達令是外國人-小栗左多里 Oguri Saori 中文官方網站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一線天


    很久沒見過這麼藍的天空。

    風吹得雲飛得老快,抓不住那一瞬間的變化。

    而我想,透過這扇小小的窗,很快地也將看不到什麼天空了。


    這附近建起了4、5棟樓,比設備,比高價,比裝飾,比新穎。

    他們需要生活,想要更多的錢。

    可是他們遮住了天空,讓我想起那首叫「一線天」的歌...

    這裡也快只剩一線天了啊。

    Tuesday, January 1, 2008

    一桌兩椅之間的情感-《京劇啟示錄》典藏版


    帶著毫無防備的心情進到城市舞台,沒有抱持著任何期待,沒有看過任何片段,只記得屏風表演班宣傳的的那句話: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表演的場地當然不能拿來跟國家戲劇院相提並論。雖然,我不認為國家戲劇院是多麼了不起的場所。城市舞台小巧外加服務志工的親切,令人有一種精緻感。

    舞台上的一桌兩椅搬移在不同的位置,每一個移動,是絲絲縷縷的情感。是魯青茶園裡的的梁家班裡的愛情、親情、友情;是風屏劇團裡的演員之間的情感;是修國與父親的情感;是修國和妻子之間的情感;是時代與人群之間的情感。或許不能回應,卻是一種幾十年也無法割捨的,是生命的一部份,存在身體裡面。就在那一桌兩椅之間。

    戲台前是戲,戲台後也是戲。戲台前唱的是忠孝節義,戲台後演的是人性。

    時代的改變,京劇該不該改?想起李碧華的《霸王别姬》,想起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想起程蝶衣不肯屈服於時代,堅持著師父教的《霸王別姬》,段小樓這個程蝶衣心中的霸王,娶了紅妓菊仙。是誰無情?是誰無義?

    梁家班沒有大媽,大媽已經離開。二大媽和三媽,是誰無情?是誰不義?梁老闆逃離梁家班的恩恩怨怨,逃不過時代的更迭。

    投影屏幕上製鞋的影片,戲裡梁家班唱的「打漁殺家」、「三娘教子」,突然想起來,什麼時候開始,電視上已經不再播那些曾經讓我覺得頭痛的京劇?那些角兒,什麼時候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呢?我想不起來,怎麼樣也想不起來。是從解嚴後嗎?

    每次只要看到樣板戲,總忍不住想把頭撇到旁邊去。因為,看了難過,怎麼樣也笑不出來。

    走在八德路上,晚上挺冷,風倒是不大。一路走著,並不覺得特別涼,在廣告中,那個城市裡,我需要買杯咖啡,抽上一根煙,沉澱一下。時光從來沒有停下來,或許沒有時間這個東西,唯一有的,只是身體的成長,記憶的殘留,身體的老化,回憶愈來愈不真確,這是不是我們體會時間的一種方式?有一天,或許我並不會記得這個夜晚,坐在八德路邊,喝著咖啡,繼續老去。即使寫下來,在未來的某一天是不是也變得模糊不清,只記得路上,一個人走著,許多人與我擦身而過?

    真誠地面對生命,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啊。可是,如果可以,那應該也是一種「勇敢」!

    你去了101看煙火嗎?去了貓空看演唱會嗎?我在城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