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ovi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ovie. Show all posts

Friday, April 4, 2008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圖片來源: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官方部落格

如果一個40歲的男人,決定掏心掏肺地說出實話,是好,是壞?

許多男人會說,那叫瘋了!徹徹底底地瘋狂。因為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善意的謊言」,又稱為「白色謊言」。想要長久維持一段關係,某種程度上的謊言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免不了的罪。但這罪可以換得一點安穩,似乎,不論男女,有時候也就默默接受下來。

常常覺得,台北的人,都市的人的不快樂,是因為看不到一望無際的天空,老是看到海市蜃樓,卻總是到不了一片綠洲。吸引人的事物太多,可是,到底要的是什麼?

手指著別人,容易得多。多少人在不能滿足自我的時候,就把手指向別人,說:都是你的錯!之後呢?有比較快樂嗎?追求不到,就選擇毀滅對方?需要的時候,就勒索?得不到,就去掠奪?看不到未來,就痛恨全世界?

有時候,我們忘記,打開手掌,才能握住另一隻手;張開雙臂,才能擁抱。

Monday, March 17, 2008

轉載-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部落格貼紙串聯活動正式開跑!
你貼一張貼紙等同於你的一個推薦!
貼貼紙還可以免費欣賞《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喔!


你想放豆導全身脫光解放自己的圖片在自己網站上嗎?
你超喜歡鈞甯,想要在你的部落格上天天看到她嗎?
你喜歡我們的豆豆與甯甯娃娃的對話嗎?
你恨不得想趕快讓你的親朋好友們趕快連到我們的部落格嗎?
現在就趕快貼上吧!

我們有四種版本的串聯貼紙可以讓網友們使用,任君挑選!!
記得貼完貼紙要留下你的連結喔!!
->前往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索取串聯小貼紙。


接下來,是自言自語的部份……也就是米多粒之自言之語。

吳念真的「多桑」上映時,到台中的日新戲院看了三遍。三遍的感覺都不太一樣。為什麼要看三次?我不太認為電影單純只是消費性的娛樂吧。當然,今非昔比。電影導演真的不要太傷心電影為什麼總是賣不好。已經不是90年代,更不是80年代,學生時代,時薪80左右,省一點,一個禮拜可以看一部電影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相信電影的成本也不會便宜到哪裡去。

電影優惠票的價格愈喊愈高,從過去一張早優票是150元,到現在都200元左右,老闆還來個大促銷,以便可以跟電影院訂購更多便宜的優惠票來賣,賣一點是一點。上回看到一對學生情侶為了看電影買優惠票,老闆大力推銷,這次不買,下次可能就漲30元了。只見男方無奈地望向女方,女方則無意表態。該一次買10張,還是一次先買2張?只見男孩子紅著臉在那裡聽著老闆說得口沫橫飛,他心裡可能在盤算著,這段戀情會不會還沒到10張票用完就結束了?

現在學生打工的薪水被提昇至95元/小時,可是,一個便當的錢,已經不再是50元就能打發,油錢也不再便宜。就連麵包店的老闆還是會為了半條土司麵包,不好意思地收下漲了5元的價錢。要說比較辛苦,好像也是這樣。

這幾年,並不是大部份的地區都願意購買國片,就連跑片的情況也沒有人願意做。要看一部電影,有時候還挺艱難。行銷方法或許可以做些改變,部落格行銷只是一種宣傳,要直搗消費者的心,可能要更多的想法來集成吧。

以我個人而言,還是有在看國片。所以,請加油啊!

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圖片來源:http://facweb.cs.depaul.edu/sgrais/orange.htm

首先,我不會在提提到關於一部禁片的部份談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或許,還是會有一點點,但是儘量把這部份的比重減少。

我並沒有讀過原著小說,但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在大學時代,幾個喜歡看電影的同學向學校借教室,借設備,用老師用來上課用的投影屏幕來看這部同學的珍藏影片。並不需要租借場地的費用,借用設備也只需要登記用途,並不需要收費。每周,我們會找一天看一部同學帶來不同的電影,或是認為自己最近找到什麼有趣或是不錯的影片,甚至覺得看不懂也無所謂,只要有人附議,我們就會看。人數不到10個,多半來自不同科系,由於通識科目認識的同好。真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時光。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現在所存有的印象只是非常詭譎的音樂及畫面,因為只有看過一遍,而且當時的網路資訊並不如現在發達,所以資訊也很有限。真的有點像是在走馬看花,看過,可是模糊得很。只是由於很早便聽聞這部有名的作品,也就這麼看過去而已。真是對不起當時的同學。

最近,又好好地看了一次。

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再回頭去找資料時,Stanley Kubrick的電影似乎還是把它跟Anthony Burgess原著小說分開來看待比較好。或許,絕大多數以小說改編的電影,最好都抱持著這樣的心態比較恰當。既不傷害電影本身,也不傷害原著小說。畢竟,兩者就是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敘述故事,既然改編過,不同也是在所難免。

回顧一下電影本身,如果是1971年的背景,算起來是一部37年以前的電影。一部電影被注視了37年,正邁入38年,確實是蠻人驚人的。那種注視又偏偏不是像《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那種注視法,而是,因為電影當年上映時被剪片,甚至不得不下檔的各種風波,只要存有一點好奇心的人,都還是會繼續注視著。

對於一個聰明、漂亮、年輕的男孩子來說,學校或許真的是一個太過於無聊的地方,可能也太過於容易令一個這樣的男孩子顯得孤傲而難以親近。他的行徑如同完全的瘋狂,擅於利用自我的優勢,在性與暴力當中獲得快感的同時,也試圖摧毀這樣的自己。

一連串的旁白,似乎只是在敘事,是炫耀,是痛苦地呻吟。他像孔雀一樣引人注視跳躍地唱著Singin' in the Rain,卻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獨自聽著BeethovenSymphony No. 9。他從暴力與性當中找尋快感,卻感受不到他的快樂。很難從Alex這個角色身上找出黑白分明的界線,善與惡是同時存在的。如同他的外表漂亮,而行逕看起來壞透了。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自由意志」來解釋這樣善惡並存的個體?因為,沒有一個人不是內在同時善惡並存著。

最後,Alex不再對暴力與性感到作嘔時,在宣告著:惡魔朋友回來了!

以我自己的感知來看,想的是,這個孩子太過於聰明,太過於懂得擅用自己的優勢,他選擇回到社會裡,和他那些以前的舊識一樣,成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走絕大多數人會走的路,卻永遠無法平凡。他只是在做屬於自己的選擇而已。有些事,是與生俱來的,他無法選擇,有些是他可以選擇的。他似乎比其他人更明白這個世界的運作機制,特別是在經過監獄及特殊的治療過程之後,他比其他人瞭解怎麼去擁有更多操控權。

電影中,也可以看到許多以現在而言,非常視覺系的人、事、物。雖然,台灣人常常習慣看字幕,而把畫面的部份忽略了些,這種說法時有所聞。而Stanley Kubrick卻讓這部電影的畫面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很容易忽略它的對白。艷麗的色彩,人體的放大的擺飾,華服濃妝,音樂及畫面的衝突,Beethoven那怒氣般的大特寫……在在都使人難以把目光專注在字幕上。這點,倒真的不是很多導演能夠辦得到的。

  • 延伸閱讀:【電影】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