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lif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life. Show all posts

Tuesday, August 5, 2008

問題是?

問名字,問身高,問年紀,問星座,問血型……然後愈問愈多,答得愈來愈多。這是屬於對話的一種。被問的人,可以選擇認真回答,也可以選擇胡亂回答,當然也可以選擇不回答。

如果要說令我感到最頭痛的問題,莫過於,問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想問什麼。換句話說,對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這種問題要是回答起來,簡直沒完沒了。慢 慢地,我也學會一種方式叫:我正在忙。

不論是否為真,總是能暫時止住提問的一方。當然,也可能真的正在忙。例如,目前我是一邊吃著布丁、喝著咖啡當午餐,一邊blogging,確實有點小忙。下午還有事要做,所以並沒有很餘裕的時間。然而,以現代人的時間,不論如何,休息的時候,總是會有的。這種時候,通常希望留給自己,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較多些。對於回答什麼問題,透過電腦,完全看不到另一頭無奈的神情。

並不能就此給電腦安個罪名,但,它就是一個工具,這點可千萬別忘記。


Tags:

Friday, May 16, 2008

植物戀-迷迭香(Rosemary)



這是5月4日住到房間裡的迷迭香

原本一直嚷著要去假日花市逛逛,總是找不出適當的時間。那天剛好玩到天亮,帶著倦意,把整個假日花市好好逛了一圈,真的非常舒服。並不是因為假日花市是什麼了不起的地方,而是那種被植物圍繞的心情,真好。

花市老闆說,迷迭香適合種在戶外,回來Google的結果也是一樣,不需要太多水份,但需要很多日照。經過10天之後,發現,這三株除了喜歡日照,對於水份的要求沒有想像中的少。每天需要給它兩、三碟水,好像才會覺得滿足。從有一點點沒朝氣,變得比較有精神了點。比起精油,還是活的植物本身的氣味清新舒服。

10天之後拍下這些照片,比起現在,他們三株又長大了一點,這三吋小盆似乎有點擠不下,是不是該是換大一點環境給他們的時候了呢?只是,他們會不會鬧脾氣呢?再觀察看看吧。不太有日照的時候,晚上就放在檯燈旁,讓他們三個享受一下光線。

有一天,室友突然問我,他們會不會錯亂啊?會嗎?看到他們愈來愈有朝氣的樣子,就覺得:愛他,他就為你美麗!

Friday, March 28, 2008

第一次搭高鐵

第一次搭高鐵,這個說法應該不新鮮。不過,對於像我這樣習慣搭台鐵的人來說,高鐵還是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所以搭乘的機會原本就很少。光是設站的位置,除了在台北是跟台鐵同樣位置以外,其他的縣市就不見得方便。

首先,大廳的地方看起來很寬僘。特別是,人潮好像不多,還是有不少人拿著相機或是手機留念。整個外觀看起來……看得出來花了不少錢。非常金屬的質感充滿空間的各個角落,這點和台鐵那種舊舊的風格落差很大。美感……這個問題問倒我了。

實在搞不清楚該怎麼把卡插進去?因為和平常我們ATM提款時的插卡方式是不同的。一般的卡片都是正面朝上插進去,沒想到,高鐵的票是需要反面插入的。吃進去,再吐出來,小紅閘門同時打開,就可以通過了。

要上到二樓去搭車。連手扶梯在夕陽餘暉下,都發出溫和的色調。乍看,還頗高級的樣子。

從手扶梯的側邊望出去,並看不到什麼特別的景色。附近有著正在完工中的大樓住宅,及其他的施工尚未完成。至於這片草坪是不是將來還是草坪?誰也不知道。


顯得有點怪的景色,夕陽很好,落地窗很乾淨的樣子,但是,遠處的大樓社區硬生生地建在西方的位置,實在很無奈。看得出來,地板的材質也是挑選過的。想想還真是高昂的建築啊。

二樓大廳的頂端設置的燈,不知道在晚上看起來是怎麼樣?

其實只有兩個入口,一個南下,一個北上,應該不太會搞錯吧?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柱子美觀,卻不怎麼實用。上面完全沒有時間表這種東西。不過買票上來的時候,大概可能就是決定了的意思吧。一邊等車,一邊有點緊張。朋友問我緊張什麼?我想,時速300公里,稍有差池……我不確定會有全屍。

因為時間的關係,不想搶不到位置,所以買了新竹到台北的坐票,
290元!天價!一列有5個座位,左邊3個,右邊2個。我坐在14C。不是我在說,椅子很硬,小餐桌並不好用。不知道是不是認為速度很快,所以人們不用在椅子上好好休息呢?

部落格不是要禁止品酒的文章,或是加警語?這個台啤的Logo可真大!我該加警語嗎?我只是用前面這個不怎麼好用的小餐桌吃包子而已啊!不過,那好像是賣啤酒的販賣機。這樣有點可怕,我不知道有人如果在車上喝個爛醉該怎麼辦?

其實,如果不是台鐵誤點的話,在許多方面,優勢還是存在的。畢竟,許多台鐵站都曾經是一個城市發展的中心。票價除了自強號的站票是跟坐票一樣價錢之外,其他的車種只要站票都有折扣。還可以一邊慢慢地享受便當或是食物,也不用很拘謹地和那麼多人共坐在一排。而且,自強號的椅子比高鐵的椅子好坐。若是特別趕時間,或是地點非常方便的話,高鐵會是一種選擇。只是,我可能還是比較喜歡台鐵。

話說,台鐵最近新進的一批車種,看起來挺好看的,雖然還沒有機會搭到。但是,像是觀光列車就非常舒服,價錢也只和自強號的價錢一樣,並附有餐車,不提供無座的票。座位少,空間相對較大,左邊是一個個人座,右邊是兩人座位,一列只有三個座位。搭過兩、三次,還沒有機會試試在火車上試吃餐車裡的食物過呢。有機會的話,還真想試試看。

附帶一提,搭乘高鐵的外國人還蠻多的。不知道是因為覺得很快,還是很感覺先進的關係?如果要我建議的話,在台灣遊玩,最好還是試著搭搭台鐵比較有趣。



Saturday, March 22, 2008

26

沒有死就沒有復活的契機,
沒有拉到底,就看不見新的出路;
沒有不通,就是沒有相通的渴望,
看似傷害,其實是一種另類的祝福。
Tags:

Monday, March 10, 2008

原來真的是爆炸.....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竹東離我有一段距離,也就是靠近竹科園區這一帶。2008年3月7日凌晨,上下震動,附帶一聲巨響,連我那神經大條的室友都從浴室大叫:怎麼回事?!

他急急地從浴室衝出來,問我,是不是地震?我說,是不是爆炸?他似乎嚇過頭了,頓時覺得房子在晃。我也嚇了一跳,後來覺得地震會「砰」地一聲巨響嗎?怎麼都覺得像是什麼東西爆了。

他跑去前面陽台看附近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我打開後面的窗戶,看看緊鄰的幾棟房子。沒煙,沒火,只有一個接一個窗戶亮起燈,打開窗,大家紛紛往外探,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雖然我參與過震撼教育,我也在半夜見識過部隊移防,偏偏我就是沒見過這種事。

中央氣象局查到這樣的一張圖,和說明震度的訊息。可是,怎麼看怎麼怪。地震深度是1公里,如果是地震,是屬於非常淺層的地震。一般的地震形態是,或許可能有上下震盪,挾帶著左右搖晃,並且如果有3級的震度,那會延伸到其他地區產生2級到1級的無感地震。可是,似乎沒有這方面的資訊,只有一張,震央在新竹,震度3級的說法。

室友和我最怕的,其實是這一震,是不是附近的瓦斯氣爆之類的事。因為這附近的房子愈蓋愈多,也愈是緊密,甚至沒有設計良好的防火巷。例如,我住的地方,熱水器設在戶外,而後面則是緊鄰著另一棟稍低一點的樓,在旁邊另外有一棟和我們一樣高的樓,他們的分離式冷氣風扇是和我們極為相近的。說得明白一點,鄰居在房間裡大聲唱歌的聲音,這裡可是聽得一清二楚。許多管線外露,即使不是外露,也有老舊的問題。

一邊討論著,如果是爆炸的話,以我們沒看到,但是聽到的聲響來猜測,應該是個規模很大的爆炸。我的室友一邊擔心著公司裡面的事,只要有任何地震,都可能影響24小時不能停頓的生產線,只要停個10分鐘,整個損失跟後續處理,就夠他煩的了。

我們仔細聽著有沒有消防隊出動的聲音,一邊受不了疲倦而睡著了。

為什麼事隔兩天才公佈是一個中央大學地質系的實驗呢?躹個躬,說聲「對不起」,好像就沒事了。停水也有停水公告,停電也有停電公告,這種事,不用事先報備的嗎?根據新聞,找到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副教授指出,並不知道要通知消防單位。在這裡,有一個小小問題:任何爆裂,有沒有可能造成不在人類有限使用腦部的情況下,而產生未考量進去的許多消防問題?希望接手這個研究的教師們,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並不是半夜引爆,來做實驗,以肉眼看不到人,所以不會直接炸到人為唯一指導原則吧?再換一個角度來看,你們經過多久的時間來確認,在引爆的當時,不可能有人在場?或是有多少把握不會引起災害?

另一個很奇妙的問題是,這個研究並不是由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來申請研究。然而,我們會在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的說明裡找到這段話:
何謂應用地質

應用地質領域致力於發展並應用相關科技以解決地球環境問題,如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地震、山崩與土石流;地熱、溫泉、地下水與化石燃料等資源開發以及環境保育等。應用地質學是以工程地質學、野外地質學、工程地球物理、地表與地下水文學、地球化學以及地形學等相關專業知識為骨架的一門學科。

而在地球科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裡,則有類似的研究項目。有興趣的朋友點選進教學目標中可以看到長長的說明文。當然,這個系所的留言版是故障的。公告的部份,也沒有在哪一頁找到說明或致歉,我們該說什麼呢?

科學本身並沒有錯,許多的問題是在於「人」。當然,我不認為國科會沒有責任,並不是提出一個研究計劃,然後申請到經費之後,後續的研究情況就不需要持續追踨。這中間,是不是該有一個比較適切的合作方式,才能避免將來產生相關的公共安全問題,確實是需要被考慮進去的。

延伸閱讀:
  • 震古鑠今電子報

  • 國立中央大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 Person的網路日誌-台灣地球科學界的大計劃 - TAIGER計畫 (TAiwan Integrated GEodynamics Research)
  •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08

    真實性...

    我的室友最近像是迷戀上新聞似的,打開電視時,總是忍不住會轉到新聞台。當然,我不是很清楚他想看什麼重大消息?新聞的催眠作用也相當驚人,他常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這種時候,我就會開始想,我是不是提早住在養老院裡?

    如果真的要我選擇的話,購物頻道會是我能忍受的最低限度。特別是,他們每次誇大某些令你笑到噴飯的效果,然後隔沒幾天,你會發現你的鄰居已經購買,並使用那多功能的曬衣架,然後,不到10次之後,你再也不會看到那個多功能曬衣架的情況。

    有時候,我會想起10多年前在學校採訪的經驗。當時我們的校刊有兩種,一種是文學性的,另一種是報導性的。我則是參加報導性的那一個校刊社團。和所有其他社團不同的是,包括文學性校刊的社長都有一個學生社長,我們是由老師組成行政單位,下面的學生會被派去做不同的採訪。

    採訪的主題不外乎是學校單位所舉辦的各種活動,還有各處室的單元性採訪。學生不需要負責版面編排的工作,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寫一篇看起來不錯的報導,有大主題,也有小新聞,然後呈交給上面的老師,審過之後,如果被採用的話,一個字可以拿到4毛錢左右。不到100字的部份,以100字計算稿費。修稿的部份,當然也是由這些中文系所出身的老師們負責,說來,他們還蠻辛苦的。

    如果由教職員自己寫成的稿字,則是一字三毛錢來計算。他們多半很會寫那種「拯救大陸同胞」的文章,即使當時已經解嚴。總之,歌功頌德之類,你怎麼看怎麼想吐的文章,他們都十分高明。

    幸好,我們當時主持社團的老師給我們很大的空間。這裡所謂的「空間」是指,對,我們是校園裡的扒糞夫,但是,我們有小部份權利可以提出來自己想採訪的對象及目的,和老師討論之後,決定進行採訪或者是放棄。雖然有另外一個校園記者是我的同班同學,但是我們完全不熟,他只負責去拍一些主任、老師的照片,或是運動會的頒獎照片。要說他是攝影組的,或許也可以,雖然我們並沒有這樣的編制。不過,就他個人的說法是,我就算寫到頭爆掉,只要有被刊登出來的照片,一張就可以拿到100元,我一個字4毛錢,要寫到什麼時候?

    不論如何,其實,用到照片的時候很少。以我自己採訪的例子而言,有些極需要照片的部份,受訪的單位都會提供照片,比較不傾向於由我們來拍攝。

    其他人我也不清楚是怎麼運作自己的採訪模式,至少,我認為當時自己算是蠻幸運的一個。多半的採訪提議都沒有被砍掉,甚至有機會近距離去採訪校長。當然,有一部份理由是,我是少數還穿著學校發放的制服的同學,大部份的同學都穿著訂制的校服。這是當時的風氣。另一方面是,經歷過一年左右的採訪之後,可能比較獲得老師的認同也說不定,知道我不會亂寫。總之,我無法否認,這當中其實是有取捨的。

    但是,如果要問我有沒有被退稿的經驗?答案是:有。一次!

    記得當時,是學校30周年校慶大年,加上我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剛好當選了某個社團的社長。學校的編制裡有一個叫作「課外活動指導組」的單位,幾乎是由體育老師所組成的單位,除了組長本身並不是體育老師之外。這個單位掌管學校的場地租借、活動舉辦、還有各社團常常必須用到的用具,像是大聲公或是麥克風這種東西。申請的流程非常冗長,而且時常出錯,不只是為紙本的作業還涉及社團的偏好性問題。

    雖然,學長交接給我的時候,有提醒我,所有的東西都要在活動一個月之前申請,而且我必須忍受常常借不到的窘境。不過,我從來沒有一次申請到大聲公,一次也沒有。連個打籃球的場地也借不到,我必須聯合其他社團,才能以人數眾多為由,搶到籃球場。而且,不可能跟30周年校慶活動的檔期衝突。而身為社長的我,從來沒有收過任何由這個單位發出的活動時間表。換言之,我借不到就是借不到。借到之後,我還得跟所有的社員說明,為什麼我們必須和其他社團合辦一個原本應該屬於自己社團的活動。

    這個採訪的提議我向社團的老師坦誠聊過,基於我自己所屬社團的原因,加上其他社團社長也對我提過類似的問題,另外,30周年校慶,或許,我們可以做一個關於社團活動的相關採訪。老師沒有反對,這個採訪由我個人單獨進行。

    一般而言,不論採訪什麼單位,都必須做許多功課。因為我們和課外活動指導組也算是關係密切,我自己也常常必須出入那個單位,我很明白這個單位對於社團申請許多項目的流程,所以我的題目準備得並不多,我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寫下來,讓社團老師審過之後再進行採訪,老師和我都在大方向上達成共識。

    很不幸地是,採訪的過程卻是最不順利的一次。

    一般,我們會先和受訪單位的相關人員約定時間,只要他們願意,我們甚至都願意在全校都放學之後,夜間部上課之前,利用這段時間採訪。而採訪的時間,多半也會在約定的時間內結束,甚少有超過預計時間的情況。我們同時必須告知,這段採訪被刊登出來前,會先送到他們手上看需不需要再作修改?通知受訪單位,我們將在什麼時候刊登?

    那一次採訪,不但受訪人遲到超過半個小時,另外,還有不斷的電話打斷採訪。這不打緊,因為採訪的目的在於有沒有切入到核心問題,而不是在於那些寒喧或是狗屁倒灶的瞎聊。我得到的消息有兩個重點:

    1.他們並沒有為可以出惜給社團的物品列出清單。
    2.他們並不知道學校裡有多少社團。
    3.30周年校慶活動的流程,他們還在規劃中……

    這兩件事在我追問之下,他們只解釋,因為這些東西常常有變化。例如,物品的毀損這是很難估量的,但是沒有說明在會計部那裡,他們如何申報這些根本不在清單內的東西?電腦教室的每一部電腦都有標籤,連上個體育課,都要點清楚你借了多少球,他們卻完全沒有物品清單!這真是嚇死我了!

    另外,如果一個負責管理學校社團,甚至新社團能否成立都必須經過課外活動指導組的同意,他們卻不知道學校有多少社團?這絕對會是個大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詢問到關於無線對講機的部份時,對方拿出3~4個對講機,卻無法告訴我哪一個是壞的?也不知道原來這根本不足以使社團足夠輪流使用這些物品。他們從來不知道需要另外再申請更多的資源。

    更不用說,30周年校慶活動一個接一個舉辦,意義在哪裡暫且不論,其實說穿了,沒有規劃性,就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很快地,我隔天交出一篇訪問稿,說明這些問題的嚴重性。然後,我就被叫去「溝通」了。

    很感謝當時老師告訴我的是:你不能寫得這麼露骨,這樣會有問題的!老師和我為了這篇報導「溝通」了很久。我的立場是,撇除我是社團負責人的立場,我也應該把這個事實說明出來,把重點寫出來,否則這樣的採訪,完全沒有意義,我一點也不想領這稿費。

    社團老師更聰明,他試著說服我的方法是,如果我可以問出這些事,那我一定有辦法可以轉個彎,改變一下寫稿的方式,讓這件事看起來很漂亮,但又可以點出其中的問題所在。他告訴我,我應該相信閱聽人的能力。

    後來我改寫成一篇曲曲折折的報導,說明課外活動指導組非常辛苦,也試圖在當中點出各個單位或許該「體諒」他們對於許多事情在同學沒有明確反應下,無法知道社團部份的問題,而各個社團應該採取理性而平和的態度去溝通相關事宜。對,我得連我自己都想吐。

    但是,最後刊登出來的,不是我後來修改過的稿子。而是老師又另外修改成更為「溫和」的稿子。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去領取那份稿費?我又被叫去「溝通」了一次。老師仍然認為我該領取那部份的稿費,因為我採訪到重點的事件。但是,很遺憾的,我們也是社團的一部份,更糟的是,我們也是學校編制中的一部份,雖然單位很小。我們和其他單位需要保持至少是表面性良好的互動,這樣比較不會造成日後的麻煩。總之,他向我明確解釋關於權力的問題。

    這件事在十多年後的現在,我仍然感到有些遺憾。不過,我很幸運地,遇到一個相信我的社團老師,他沒把我當白痴,只是我們有時候不得不向權力機制低頭。後續我仍然被派去做一些算是重要的採訪工作,我也成了這個體制的一部份。我不太需要特別把採訪問題先讓老師預先看過,也不太需要特別去修正我的稿子。

    只是,他沒有要我把心中那把尺丟掉。唯一的標準是,我們永遠無法中立地採訪,因為我們是人,只要是人就有缺陷。然而,我們至少可以盡量把那些不中立、不確定的部份以其他方式表明那是屬於採訪者個人的立場,而非受訪者。甚至,把那部份全部抽掉。

    精神在於寫出我們的採訪,不是要扇動群眾,不是寫一些我們不確定的東西,我們只寫出採訪過程中出現的部份。不要去臆測,不要以正義為名,不要以為自己在為世界發聲。我們不過是一群小小的記者,活在一個權力的體制下。

    當我的室友在看著新聞台時,有時難免會讓我想起這一段往事……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Teamwork

    Teamwork is the concept of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cooperatively, as in a sports team.
    -取文自維基百科

    很有趣的一件事是,維基百科"Teamwork"這個字的釋譯上,並沒有中文的說明。這不知道是不是一種諷刺?!

    目前許多公司裡,都非常強調"Teamwork",不過,現實中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真正的在"Teamwork"存在。

    真正經歷過在"Teamwork"的經驗,是在我曾經參加球隊的時候。現在回想起來,那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Teamwork"

    當一群人,為的是一個可能達得到,也可能達不到的目標。但是那個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贏」。為了這個目標,每天每天,一大早、下課後,教練全程陪著所有的正式與後補球員一起練習,相互指導。有人如果哪方面的技巧不足,不一定需要教練親自出馬指導,大家不會羞於請教有能力的人,對於前輩的尊敬,對後輩的尊重都是非常積極的。

    也因為有這樣的一個明確的目標,連生活的方式也會跟著這樣的目標而調整。會相互提醒該保護自己的安全,不要輕易做一些冒險的動作,導致受傷導致下一場無法出賽。不論什麼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沒有人是比較重要,也沒有人是比較不重要。球場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願意每天曬著烈陽,在冬天頂著寒風,不怕自己衣服髒,不怕自己變醜,而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比較跟不上的人,也會努力練習,使自己的能力跟得上整個團體。已經比較進步的人,也不會因為有些人的進度比較慢而怪罪對方,而是鼓勵對方加油。

    有正式的球員,也有後補的球員。正式的球員有可能被換下來,後補的球員也有上場的機會。在友誼練習賽中,每個人都有出場的機會。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來調整模式,更接近目標。

    在達到目標之前,會有許多次的失敗經驗累積,可能是在正式比賽,也可能是在友誼賽當中。每一年的大比賽當中,只有一個冠軍,所以,沒有得到冠軍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甚至在這些比賽當中,可以跟對手交流,參考其他人的訓練方式,和運作模式,甚至對於對手的實力有近距離觀察的機會,進而可以修正或是檢視目前團隊裡的模式是否需要改進。

    我們從來沒有得過大專盃的冠軍,曾經非常接近,沒有,還是沒有。但也沒有人認為自己是失敗的,是無用的。只要其中有一個人產生類似的想法,就會有人出面提醒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一個團隊中,不管少了誰,就無法組成隊伍,更不可能參加比賽。不夠強,就使自己更強吧!

    "as in a sports team"...

    商業中,不會給你失敗的機會。一個失敗,失去的金額,並不是那微薄的薪水可以彌補的數字。但是,許多人仍然認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常常是很失敗的決策下的無謂行為。上層交辦的事,你就只能照辦。有多少開會的場合,不是選擇不說話,就是說一些場面話,免得會議記錄的人沒得記錄。更不能讓主管一個人唱獨角戲。最糟的是,有多少主管並不會接受你說出真正的想法。

    一般公司裡所謂的「團隊」,往往比互助會還不如。他們可能是你的競爭對手,你們可能需要比誰今年的考績比較好,能夠升個薪水或是階級。也可能是你工作上的絆腳石,永遠搞不清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常常把自己的問題丟來丟去。就像後衛不反應,卻說中鋒不盡力。教練不看你練球,只看你寫的報告,來評斷你是不是一個盡力的球員。與其說是「團隊」,實質上,不過就是在同一家公司。

    管理學其中有一項很重要,曾經不斷被提出來的是,管理並不是放任不管,只是在房間裡畫大餅。用人最怕用到的不是笨的人,而是一個不老實的人。

    微軟是一個多麼大的公司,有400人為Bill Gates過濾每天的郵件。最近的併購YAHOO的消息,若是成真又如何?目前還是有許多人不喜歡用google talk,而事實上,google talk早就因為軟體本身輕巧,可以在手機上執行。只需要2、3個按鍵,就能從手機上收到e-mail。

    簡單,有時候,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而連敵人都搞不清楚是誰的時候,能說它沒有危機嗎?

    這裡另外附帶一提的是,微軟在「反托拉斯法」這個案件裡能勝訴,實在令人氣餒。自從買了新的筆記型電腦之後,我總是想,幹嘛不再簽定一條「電腦業界馬關條約」算了?

    因為配合微軟,所製造出來的機型,絕大多數的新機種只適用vista系統,甚至一旦將系統降為XP,則硬體所附屬的一些功能都會失效。更不用說,想使用像是linux的系統。像這樣強制性地迫使購買者必須使用vista系統,硬體業者也應該為此感到羞愧。

    是的,我仍有選擇權,選擇棄權,或是繼續使用這個軟體拖慢硬體,造成處理速度未能進步,使用者沒有更為方便,許多軟體仍不相容,還勉強自己使用。

    Friday, February 8, 2008

    Happy Birthday


    每年這個時候,我就會給你只有你知道的密語。

    Wednesday, February 6, 2008

    Happy Chinese New Year!


    That noise makes me feel that it's New Year.
    But I just want to take a photo for tonight, so i did it.
    Actually, there's no really beautiful fireworks in Taiwan.

    Oh, by the way, tonight is Chinese New Year's Eve.
    Congratulations!
    Bonne année!
    明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하정(?)-I am not sure...

    Monday, January 28, 2008

    星ひとつの夜-談職場

    職場Rule #1:千萬不要相信你的老闆這篇文章的回響不小,相信許多人讀過之後,只能心有所感,還是不太能直接大方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最近朋友老勸我改個名,好像一切的不順心都是因為中文名字造成的。因為大學時代有老師對這方面非常有興趣,時常會在課堂上聽他說起關於姓名學的事,煞有介事般地說明著。只是,光是姓名學(至今,我仍不太確定這門學問稱不稱得上學問?),就有許多門派的說法,依照各門各派的不同,說不定這次被說大凶,下次又變成大吉他說不定。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

    離開一般性的職場已經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確實也想過以興趣的方式打工。但後來由於一些原因,而沒有去打工。

    由於如此,許多人問我收入的問題。這點,常常令我感到困擾。一般社交性的對話,除非雙方同意並確認各自的立場,否則,還是最好避談:收入、宗教、政治。這些都是屬於比較私人性的問題,常常覺得沒有回應的必要。有一段時間,我也習慣不回應,把這樣的想法傳達出去,但是,履遭其他人的誤會。被認為是高傲的、不懂人情事故的人,已經是家常便飯。

    學生時期,同學曾經不斷勸我,還是照著一般的模式走比較好。當然,路是有所謂好走的路,與不是很好走的路。只是,單純只是為了方便而走好走的路,說不定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也說不定。今天問我收入,明天是不是要問我的政治立場?如果與對方不同,還是有可能造成另一個麻煩。所以,除非對方自己願意表示,否則我自己也不太會問這樣的問題。(某些特定的情況會除外)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2007年5月的日本電視劇特別篇-《星ひとつの夜


    圖片來源:日本富士電視
    岩崎大樹(玉木 宏飾)是一個被設定為26歲的年輕人,野々山廣治(渡辺 謙飾)則是一位服刑11年之後假釋中的50初頭的男子,這個故事是在描述這兩個人的相處。被我戲稱為「90億元與9元的忘年之交」。

    岩崎一直無法和一般人正常社交,可是卻和一位在表演廳打掃的清潔人員野々山先生由於一個拾金不昧的際會,成為忘年之交。對於野々山先生而言,一個年輕人對10萬元毫不在意,讓他直覺性地以為岩崎只是一個有錢的小孩。沒想到,這卻是個天大的誤解。

    岩崎並不是出身於什麼顯赫的背景,只是一般平民的小孩,由於大學時以自己打工的薪水投資股票,所以賺進許多錢。因為非常專精於這方面,也非常投入,以致於年輕很輕已經擁有約90億的財產。而岩崎的母親卻堅決認為這不是一種正確的獲利方式,與兒子相處得非常不好。另一個岩崎遇到的問題是,他還太年輕,無法分辨誰是因為金錢的關係而接近他,曾經吃過朋友的虧,而對人性感到不安,所以和喜歡的女性交往時,也無法好好地說明自己為何住在豪宅裡?工作是什麼?選擇欺騙。

    野々山先生則是因為殺人案而入獄,假釋後,遇到非常好的夫婦作為固定的觀護人(與台灣的觀護人不太相同)。身為觀護人的夫婦鼓勵野々山先生和外界打交道,回到社會裡,即使是年輕人也很好。讓野々山對於岩崎的示好,慢慢接受了。然而,一開始還是無法說出口自己曾是受刑人,目前正在假釋中的情況。更無法解釋,為什麼看起來氣質良好的野々山,在表演廳裡擔任清潔工的工作,談吐之間,又顯露出他與其他清潔人員的不同。

    原來,野々山曾是企業裡的主管,因為涉入婚外情對象被殺害,而入獄。受過良好教育,但由於在獄中服刑11年,已經不太與其他人打交道。假釋之前,早已知道外界人事全非,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場域,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選擇清潔工的工作維持生計。

    兩個人互相坦白之後,會是怎麼樣呢?

    他們選擇相信對方。

    野々山認為,不只是領薪水才是唯一維生的方式,並不是擁有龐大的金錢就是罪惡,而是這個人的本質是什麼比較重要。相對地,岩崎同樣認為,並不是因為曾經是受刑人,所以人性裡必定存在著惡劣的本質,而是在相處過程中,慢慢發覺野々山並不會因為對方擁有90億身價而變得不一樣,仍然將他當作朋友看待而已。


    這樣的故事讓我想到,曾經有一個朋友的朋友想和我交換名片的事,我並沒有名片這種東西,以前工作的時候沒有,現在也沒有。我想,故事裡的岩崎也不會有名片這種東西。這樣就表示什麼了嗎?

    雖然我選擇比較自由的方式在生活,我很清楚自己不適合官場文化,也不適合去玩弄心機,收入是比一般上班族要不穩定,只要對於基本生活的慾求不高,還是沒什麼太大的困擾。但也不知道為什麼,手掌裡的事業線愈來愈長,愈來愈清楚。反倒是一直工作中的朋友,一直沒有這條線。對於手掌裡的線,心裡存在著小小的困惑,反而比生命線斷掉這件事更在意著。

    朋友對於我一直無法融入職場中的官場文化認為不可思議,認為這樣會造成社交障礙,人際困難,勸我改個比較適合的名字。嗯,確實,我身邊的許多人都改過名字,有沒有具體上的幫助我並不清楚。但是,我並沒有很期望去習慣官場文化啊。嘴不只長在別人身上,我身上也有。加上,以我個人而言,雖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配合,只是職場上的陋習和人情世故之間的差異,相信許多人也不見得分得清楚,有時候,並不是你決定走正確的路,就會被同意。

    記得以前有一位同事的家人因意外而過世,同事認屍之後,回到公司加班。這件事,被主管當著許多人的面前大大地讚許了一番。那個畫面,一直非常清晰地留在腦海裡,我沒有去問為什麼他要回去加班?但是,那樣的讚許,我完全無法苟同。完全沒辦法。

    附帶一提,也有朋友是早上8點上班,下午4點下班,薪資近4萬,不斷地抱怨著工作太辛苦。這樣的人也是存在著的。

    Thursday, January 24, 2008

    聽障合併視障的英語學習

    長久以來,對於語言算是抱著相當的興趣。還稱不上能夠全心投入,因為本人生性多變,興趣多而不精。

    2005年,找了本關於TOEIC的參考書來看,附CD,心想,反正價錢還好,複習一下沒什麼關係。經過外語系的同學的指點,原本打算在去年年初參加考試。報名了,報名費當然狠狠地被拿走了,不過由於突然有事而不能去參加考試。整個心情低落到不行,我的報名費啊……!

    類似的情況也曾經發生在考汽車駕照時。因為剛好有一段空閒,加上家人希望買車,卻沒有一個適合開車的人,後來家人就幫我找找了一家駕訓班,選了比較冷門的時段,選擇學手排車,教練就讓駕訓班的人來分配。學習的狀況還算順利,可能因為之前有一段時間沉迷於NFS(Need for Speed)上的關係,加上對於機械類的事物並不害怕,所以教練也不太管我。很快地,我已經很無聊地一個人開車逛教練場,也不太按照教練教的「重點」,還是一樣能平安過關。對於筆試模擬題就有點頭痛了。教練常常取笑我,是不是要考個12次才會過啊?

    終於報名費繳出去,確定報名,考試當天又是有事!讓我真的沒去考。害我又到駕訓班去逛了一陣子,才真正上陣。終於一戰成功。不過當天相當混亂就是了,下次有機會再談。

    回到TOEIC上,前一陣子搬家(其實已經搬超過半年),終於考慮好好整理一下房間,發現參考書,心想,這次就拿出來好好讀吧。只是,對於像我這樣的人,最好還是永遠不要抱持這樣的想法,因為我最容易因為這麼想著,然後就卡關了!

    正如大家所知,TOEIC考聽力和閱讀兩部份,至少,之前聽聞是這樣沒錯啦。我那外語系的同學讀了兩套參考書,才考了450分。一直不擅於考試的我,也沒抱什麼太大的期望。

    很用功地讀到參考書的一半左右,卡關。因為前陣子雜事多得驚人,常常被打斷,實在很累人。最近為了試試看自己能聽多少,就把參考書中附的CD拿出來聽,試試看自己能聽多少。不聽還好,一聽,只有一個念頭:救人喔!誰會這樣說話啊?!

    聽過第一張CD之後,雖然做完100題練習,大部份都是矇過去。心裡產生很大的疑問,真的大家都這麼說話嗎?以前還有所謂的「國語正音班」,我不清楚目前還有沒有?我可以理解,因為每個人所屬的地域性及背景不同,說話的腔調不同,這是非常自然的事。不過,為什麼我真的幾乎聽不懂CD中的對話呢?

    有時候看電影,只有英文字幕的時候,我還是會儘量試著看。這應該是我太喜歡看電影的關係,所以不論怎麼樣,都還是會想看,只要時間軸不是有著很大的問題,或是字幕跟對白差別太大,多半都還能順利看下去。除了日本電影,加上英文字幕時會比較辛苦之外,一般情況下還好。

    這時候,突然想到,找一下國外的新聞片段來聽聽看,這總不會錯得太離譜吧。我想。


    以上是CNN播報關於911事件的新聞。嗯,清楚啊,雖然不是百分之百都聽得懂,但還是覺得很清楚啊。


    NBC報導,也很清楚啊!

    那是哪裡出了問題?卡關了!

    再拿出電影《Stranger Than Fiction》來看,很清楚啊!


    這讓我陷入深深的困擾當中……。我確實知道,即便是電影,也有屬發音比較漂亮而清楚的演員,及說話不清不楚的演員,這種事在台灣也是存在的。台灣所謂的新生代偶像說話,沒字幕的話,我常常需要用感應力來感應究竟說了什麼?大部份的時候,感應不太出來,也只好放棄。

    還有另一個問題是,我不清楚是不是因為自己對於英國式幽默多過於美式幽默的緣故,所以,雖然喜歡看喜劇電影或是影集,除了《Mad About You》7季全部看完之外,對於美國的影集並不是特別感興趣。(附帶一提,台灣似乎沒有播完7季,原本有固定時段,後來莫名其妙改了時間,最後還是腰斬。)反而對於英國腔調有一種偏好,即使有些80年代的影集,雖然沒有字幕,聽懂的部份可能只有20%~30%(依情況不同),還是很愉快地可以看完。當然,英國電影中,還是有一些是具有地方口音相當重的影片,像是《Once》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人強調,我們需要學習的是「美語」(美式英語),而非「英語」。不過,這點其實有點奇怪。就像,只講客家話和只聽得懂客家話的人,很難跟只會說閩南語及只聽得懂閩南語的人溝通吧?和原住民之間的溝通也一樣必須透過官方語言,這個官方語言它是用來普及溝通用的,並不是要人棄母語於不用。所以,好好地,清楚地表達才有辦法使另一方進入比較理解的情況當中,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多少會有社交上的困擾吧。我曾經和來自墨西哥及捷克的先生小小談過一下話的經驗,雖然用著彼此都很辛苦的英語溝通,倒沒有造成什麼災難。只是墨西哥先生對於本人不會西班牙語,表現得有點小可惜的樣子。

    總之經歷過這些困難,處於持續性卡關之中,突然想到這篇,想著,如果,我是視障,又加上聽障,那……

    另外提一件事,曾經為了好玩學過一點點手語,其實手語在各種語言中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除了極少數的情感性字眼表達方式類似之外,大部份還是非常不同的。那麼,聽障朋友該怎麼辦呢?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一線天


    很久沒見過這麼藍的天空。

    風吹得雲飛得老快,抓不住那一瞬間的變化。

    而我想,透過這扇小小的窗,很快地也將看不到什麼天空了。


    這附近建起了4、5棟樓,比設備,比高價,比裝飾,比新穎。

    他們需要生活,想要更多的錢。

    可是他們遮住了天空,讓我想起那首叫「一線天」的歌...

    這裡也快只剩一線天了啊。